王宝强的抽雪茄造型榜一大哥刷20万获得女主播青睐,潇洒3夜被拉黑,怒晒其床照

王宝强的抽雪茄造型榜一大哥刷20万获得女主播青睐,潇洒3夜被拉黑,怒晒其床照

长城雪茄(长城雪茄烟价格表和图片)

◎动不动就觉得自己“赢了”“逆袭了”的心态不适合搞写作。写作其实是一种输家心态,心对应着苦涩。

◎这几天一直在刷屏,震惊于李玟之死几乎具备了古典悲剧的一切要素:首先是英雄人物,绝对的大diva,“首位成功进军美国歌坛、全球发行英语专辑的华语歌手,首位(至今仍是唯一一位)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献唱的华语歌手”;其次是命运感,“父亲在她出生前几日偶感风寒去世”,出娘胎时由于医护不小心,导致“盆骨与左腿连接处脱臼”,四十多年后旧疾发作,一个唱跳明星却需要重新学习走路,以及令人咋舌的“做过九次试管婴儿”。李玟一直走国际路线,观念却如此传统东方,生前让人看到的是融合感,死后呈现的则是另一面。

◎很多作家或导演作品都分前后期,侯麦也不例外。前期多为男人对女人偶发一段欲念,最后发乎情,止乎礼;中后期一般都是文艺女青年剃头挑子一头热,最后关头被自己的意中人断然拒绝。角度不同,殊途同归。

◎读左拉《法国六文豪传》,感想如下:一、法国大文豪单身汉比例忒高了点儿;二、书信、日记很大程度代表着作家的本我,这些样式式微,取而代之的就是自传性写作热了。

◎也谈《漫长的季节》之“爹味”。有点儿类似于戏曲中的老少配,老生+旦角,也是一种经典搭子。后者更接近于青衣与武旦的结合体——“刺杀旦”,由强烈的社会基底加女性复仇故事组成。

◎读《吾友郁达夫》有感,年轻人写东西一定要慎之又慎。以前时过境迁,观念更新了,如果“毁其少作”的话,悄悄淘汰即可;现如今,网络具有超常的记忆储存以及把剩饭炒热的本事,“毁其少作”毁掉的就不止是少作了。

◎看王宝强电影《八角笼中》,讲一群滞留在大山里的孤儿,想要走出贫困生活的牢笼必须乖乖走进另一种形式的笼子——格斗比赛的八角笼,做困兽斗。感觉有创作者很深的自我投射在。穷苦人天生可能低人一等,种种上不了台面的灰色交易,以及社会关怀少得可怜,好不容易来了还是在帮倒忙……诸如此类,构成这群草根少年的基本生存图。只是不理解,为什么王宝强在里面摆那么多抽雪茄的造型,是致敬希区柯克,还是致敬奥逊·威尔斯?

◎看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第四季,考古Amber刘逸云。一个女孩要走多少冤枉路,才能出来这种“克里斯玛”(charisma)的卓绝气质?

◎在我看来,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真的热爱小说。

◎杂感。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有一大类是剧作家,然而纵观国内文学奖,包括面面俱到、奖项极繁的鲁迅文学奖都不设戏剧类(鲁迅先生可是写过独幕剧《起死》的哦)。论渊源,我国古典戏曲实打实的为文人所开创和发扬。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岔子,导致中国戏剧这个“浪荡儿”被排除在了文学家族之外,成了典型的十三不靠。

◎继续追《我在岛屿读书》第二季。余华真绝啊,对音乐和文学这一类虚头巴脑的东西有着照相机般的记忆力,而且把它们作为拉家常一样聊天的谈资,平平道来,没有理解的门槛,没有一点夹生感。在别人嗯嗯啊啊、欲辨忘言的地方,他能头头是道说上一大堆。

◎最近在读关于宋徽宗的文章。似乎有一个定论都说滥了——宋徽宗政治上犯的低级失误越离谱,越证明其艺术才华之高。可是,文艺真的会误国吗?艺术家的感性难道真有那么大破坏力?或者,以当时大宋的局面,他怎么选择都是错的?为此,我都想读一读宋史了。

◎“陕军”、河南作家,以及“东北文艺复兴”,占了一个很大的便宜——日常生活语言就属于北方语系,跟普通话天然融合;南方写作其实很吃亏,叙述语言用的是北方语系为底色的普通话,而人物语言又是南方自己的口语系统,中间有点打架。

◎感觉国内话剧今年出现了不少演而优则导,挺好。

◎以前看杨(德昌)蔡(琴)那段“十年无性婚姻”更多是猎奇,现在回头再看,只觉得初代文艺片导演筚路蓝缕之艰辛、之不易,没有商业性、没有资源,坚持搞艺术难以为继。彼此都在为一个更大更虚的东西做出牺牲,一个为艺术,一个为爱情。

加微信:tweducation   备注:索光国际     咨询:美国就业、留学、翻译  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61917026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ogang.cn/3346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